首页 >> 正文

楚雄州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718001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2020-12-09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2020-12-09 发布日期:2018-07-18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分析



2017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楚雄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州情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始终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首推力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同时我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与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注重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注重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注重为培育具有我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全州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促进了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一、科技活动基本情况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稳步增加。2017年全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9家(含2家军工企业),比上年(下同)增加9家,增长2.8%。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27家、小微型企业302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3家企业涉及R&D活动,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6家、小微型企业24家。专利申请255件,有效发明专利102项;新产品开发项目221项,新产品产值279392.4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251528.1万元。

(二)政府对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看,2017年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比上年加大,同时企业更加注重通过科技投入来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017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7022.8万元,增长2.1%。其中:政府资金628.4万元,占3.69%,增长20.6%;企业资金16394.4万元,占96.31%,增长1.5%。

年报资料显示,我州科技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大型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投入724.2万元,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投入5000.3万元,小微型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投入11298.3万元,大、中、小微型企业R&D活动经费投入占比重分别为:4.25%、29.37%、66.37%。

二、科技活动分布情况

(一)科技活动主要分布在大中型企业。从开展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分布来看,33家涉及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州大中型企业27家有9家企业涉及R&D活动,占大中型企业的比重为33.33%;小微型企业302家,有24家涉及R&D活动,占小型企业的比重为7.95%。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科技活动能力极其薄弱,有科技活动的企业较少。

(二)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国民经济行业分布来看:33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主要是采矿业1家、制造业和电力31家、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家。31家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业5家,占R&D活动企业的15.15%;医药制品业5家,占R&D活动企业的15.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家,占R&D活动企业的12.12%;非金属矿物品业3家,占R&D活动企业的9.0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家,占R&D活动企业的12.12%;通专用设备制造业2家,占R&D活动企业的6.06%;食品制造业,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各1家,共占R&D活动企业的18.18%。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特色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4个行业,占了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50%以上。

(三)科研机构分布情况。在3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研机构的59个,占全州工业企业的17.93%。机构人员1249人,增加94人,增长8.1%,其中:博士毕业27人,增加10人,增长58.8%;硕士毕业51人,减少2人,下降3.8%,研究机构中博士、硕士毕业人员占机构人员的比重6.25%。在27家大中型企业中,有13家企业有科研机构,占全州科研机构的22.03%;在302家小微型企业中有46家设有科研机构,占全州科研机构的77.97%。

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

(一)有效发明专利稳步增长。获得先进技术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通过申请专利对科研成果进行保护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获得创新利益的重要手段。企业申请专利数量的多少标志着创新活跃程度的高低,发明专利的拥有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储备状况。2017年,楚雄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255件,下降2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02件,下降24.4%;有效发明专利数420件,增长11.4%,其中:已被实施313件,增长20.8%;发表科技论文77篇,下降13.5%;拥有注册商标180件,增长9.1%。

(二)产品创新成果平稳。产品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和取得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创新活动。2017年,楚雄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产出稳定,新产品开发项目221项,下降11.6%;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61619.3万元,下降4.8%;新产品产值279392.4万元,增长0.3%;新产品销售收入251528.1万元,增长1.9%。

四、存在的问题

(一)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依然偏低。2017年,全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9家,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仅33家,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仅为10.03%。大中型企业27家,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仅9家,占全州大中型企业比重为33.33%。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将处于不利被动局面,前景不容乐观。这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科技活动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数量较多的小微企业,科技活动少,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意识不强。

(二)研发经费投入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企业。一般来说,大企业实力雄厚,有研发经费投入的基础,研发活动才有正常的发展。我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外融资困难,经济实力不强势,且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上没有社会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不利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本实现创新发展。2017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占经费筹集总额的96.31%。

(三)研发投入强度偏低。2017年全州全社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R&D(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303.2万元,比上年增加5349.1万元,增长19.14%。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州GDP的比重0.36%,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比全省的0.95%低0.59个百分点。

全州规模以上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7022.8万元,其中:政府资金628.4万元,增长20.6%;企业资金16394.4万元,增长1.5%。虽然政府投入实现增长,但企业投入比上年减少,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经费投入不足,规模以上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0.29%,比全省的0.74%低0.45个百分点。

五、几点建议

(一)引导促进科技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投入的比重。增强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州工业企业的主体,进一步增强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引导带动全州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动的全面开展,更好地提升全州工业企业科研发能力水平,提高楚雄州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建立和发展科技机构,加大对科技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科技机构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还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三方合作,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使企业研发活动项目增加,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活动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所占比重。

(二)鼓励小微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小微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是创业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我州民营企业的主体,我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比例占93.9%。小微企业作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中型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从目前来看,小微企业在人、财、物力的实力方面相对薄弱,在政策、资金上扶持是必要的。在财政支持方面应考虑主要用于支持小微型企业的科技开发活动。

(三)多元化畅通科研经费融资渠道,加大R&D经费的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增加对R&D经费的投入是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的重要手段。企业科研资金短缺,是企业技术创新难以深入开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积极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投入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经费筹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并在土地、厂房等资源配置上向自主创新产业倾斜,扩大科技活动经费融资渠道,解决科技活动经费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增加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把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要结合本州的特点有重点的选择发展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目的要应用到生产领域,并且是以工业基础作为后盾的。目前,省内许多州市纷纷把高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我州现在的经济实力不强,科技重复建设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资源和财力的浪费。我州应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我州实际的科技发展领域,特别是我州的六大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利用好现有资金,立足本地区企业自主消化和吸收科研成果,不断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吸引外来资金,形成合资、合作开发的格局,抢占高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在环保、节能、绿色食品、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注重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塑造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的优势,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再就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之逐步形成符合我州实际的产业结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