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彝州大地谱新篇——改革开放40年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来,彝州各族人民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州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谱写了楚雄州史无前例的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总量快速扩张。1978年,全州GDP(当年价)只有4.92亿元,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08.76亿元;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全州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国民经济总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达404.73亿元;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9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937.37亿元,是1978年的190.5倍。
(二)人均GDP快速增长。1978年,全州人均GDP仅有238元,1990年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062元。2000年突破4000元,达到4351元。2010年超过15000元,达到15463元,人均GDP由1978年的238元上升到2017年的34192元(折合5239.11美元,按2017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美元兑人民币6.5263元折算),是1978年的143.7倍。
(三)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州财力的增加。197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0.47亿元,1990年为5.67亿元,2000年达7.73亿元,2010年达30.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0.47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80.26亿元,是1978年的170.8倍。地方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0.6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9.3亿元,是1978年的256.5倍。财力收入的持续增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比较大,二三产业总量小。1978年我州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3:29.4:19.3,2017年调整为18.2:39.1:42.7,与1978年相比,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3.4个百分点。全州产业结构总体上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1978年产业结构类型为“一、二、三型”,到1998年,产业结构类型转变为“二、一、三型”,2002年产业类型又进一步转变为“二、三、一型”,2013年产业结构类型转变为“三、二、一型”至今。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32.23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46.1%,比2010年(42.1%)提高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的发展和培育。从2000年开始,把“烟草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化工业、绿色食品业和文化旅游业”五大产业列为重点产业,经过“十五”时期的着力培植,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192.8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7.6%。2010年后五大产业发展为“烟草、冶金化工、生物药业、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新能源新材料”六大重点产业,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六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356.8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6.8%。2016年以来,六大产业发展为“烟草产业、冶金产业、生物药业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石化产业、商贸物流业、新兴服务业”十大重点产业,到2017年全州十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624.87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66.7%。重点产业的壮大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基础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40年来,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交通、水利、通信、城市建设极大改善的四十年。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0.53亿元,2007年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7.4亿元,2010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80.62亿元,2017年达到1290.33亿元,2010年—2017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46.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一)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1978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仅有3516公里,很多乡村未通公路,通行能力很差。铁路只有成昆线在我州过境的242公里。2000年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州不断加大交通设施投资力度,着力推进广大铁路、县际公路、通乡公路、省道和通村公路建设及改造。先后建成了安(宁)楚(雄)高速公路,南(华)永(仁)二级公路和哀牢山公路,建成了108国道段永(仁)武(定)高速公路,武昆高速、楚广高速、元双二级公路,建成了广(通)大(理)铁路,昆(明)广(通)铁路复线已建成。2017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164公里,是1978年的5.5倍。到2017年末,全州拥有高等级公路715.2公里,高速公路393.4公里。形成了以国省道(境内有4条国道、3条国家高速公路)为主干,以乡村公路为补充,内外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铁路方面,全州现有成昆、广大、广昆复线3条铁路,开通了城际列车,境内里程393公里;在建295.4公里。随着交通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公路网、铁路网等级不断提高,极大地缩短了全州与周边省州市的时空距离。
(二)水利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前,我州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水利设施大都是小型水库和坝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到2017年,全州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3座,小(一)型水库154座,小(二)型水库872座,塘坝10459件,库塘总库容量达14.84亿立方米,比1978年7.40亿立方米增加7.44亿立方米。完成了14座中型、146座小(一)型、87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解决了250.2万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和饮水安全问题。这批水利设施的建成,有效地提高了抗御洪旱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前,全州城市建设水平很低,城区小,街道狭窄,房屋建筑低矮,市政公共设施基本处于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施了旧城改造,新城区域逐年拓展,小城镇建设逐年加快。全州建城区规模扩大,道路、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处置,城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建成了武定狮子山、元谋土林、彝人古镇、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州博物馆、楚雄紫溪山、姚安光禄古镇、黑井古镇、南华咪依噜风情谷、大姚石羊古镇、永仁方山、元谋人博物馆、牟定化佛山、太阳历文化园、福塔公园、彝海公园等一批景点景区。楚雄开发区、10县市工业园区拔地而起。2017年,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75.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44.15%。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城市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40年的建设,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景区青山绿水、商街五彩斑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四)邮电通信迅猛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全州邮电通信业服务种类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至2017年底,全州邮电业务总量已达到51.29亿元,是1990年(0.12亿元)的427.4倍,形成了以楚雄州为中心,覆盖城乡、通达全国各地的邮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带动快递行业迅猛增长,通信能力明显加强。2017年全州固定电话用户11.37万户,是1978年(0.51亿元)的22.3倍;移动电话用户203.67万户,是2000年(6.9万户)的29.5倍,电话普及率达到81.3部/百人。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运用,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2017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0.27万户是2005年(9.3万户)的5.4倍。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一)科教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180人是1985年的5.7倍;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3%,比2010年的47.6%提高7.7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于1997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覆盖全面的教育体系。2017年全州拥有初中114所,在校学生91853人;高中22所,在校学生47502人;全州拥有普通中专学校26所,在校学生28908人;全州拥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17607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3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9.51%,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88%,高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84.27%。
(二)文化旅游健康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2017年末,全州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众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个。2017年末,州级拥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各1座,电视覆盖率达到98.18%、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75%。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绚丽多彩风韵独特。各种民族服饰多达400余种,传统的民族节日和集会达50多个,影响深远广泛的有“火把节”、“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 南华“野生菌美食节”、牟定“三月会”、大姚“插花节”、姚安“龙华会”、禄丰“花会”、武定“牡丹节”、双柏“虎笙节”等。目前已建成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3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有1个国家级、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个国家地质公园。
(三)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州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州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2010年,全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到100%。2016年,全州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完成整合。2017年,全州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733个,其中:医院82所,疾病防控中心11个;共有执业(含助理)医师5393人,注册护士6705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96名、注册护士2.44人。设置医院病床15641张,每千人拥有病床5.7张。全州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四)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7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4元,是1978年92元的109.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3元是1978年356.3元的88.8倍。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空间逐渐扩大,消费增长和消费档次升级推动衣食住行全面改善。吃,人们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从“解决温饱”向“营养健康”转变。穿,随着人们文化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衣着从“穿着朴素”到“五彩缤纷”发展。住,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棚户区、危房全面拆除,小区住宅新颖别致,物业设施齐备,芳草绿树繁茂。行,从“基本靠腿”向“四轮驱动”发展。随着州境内公交线路不断扩展延伸,运营公交车覆盖城乡(镇),出租汽车昼夜服务,网约车行业迅速兴起,私家车普及率逐年提高,为全州人民的方便快捷出行提供了保障。社会保障事业日益完善。2017年末,全州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42.7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4.92万人,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族和睦团结进步
(一)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随着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全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7年末全州有自然保护区17个,保护区面积283.48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7.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24.7%提高到2017年的65.86%。不断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得到改善。2018年3月,楚雄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7年,全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集中处理率达8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43%,州府所在地楚雄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
(二)民族和睦团结进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州。加快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到2017年末全州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10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示范乡镇58个(省级8个)、示范村298个(省级130个)、示范学校140所(省级137所)、示范企业44户、示范社区18个(省级3个)。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等8个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武定县、楚雄市紫溪镇、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17年12月26日,楚雄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连续第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市)”称号,连续第3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日益巩固。
四十年发展历程,四十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上下不忘初心,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州情认识,解放思想,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彝州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鲜活的统计数据,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见证了40年拼搏奋进的非凡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新矛盾,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建设“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而不懈奋斗!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承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信息科
地址:楚雄市鹿城东路281号 电话:0878-3389601 网站标识码:5323000023
滇ICP备20005621号
楚雄州公安局备案号: 53230102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