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对楚雄州加快乡村产业兴旺的思考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1107001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2020-12-09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2020-12-09 发布日期:2018-11-07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对楚雄州加快乡村产业兴旺的思考



近年,楚雄州紧紧抓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要求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建设步伐,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

一、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农村经济总量有新突破。2017年,全州农业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1.8亿元,增长6.3%;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1.0亿元,增长6.3%。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0.3、0.3和0.4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29.1万吨,增长1.8%;蔬菜产量达220.5万吨,增长6.4%;肉类总产量达44.0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达1.6万吨,增长6.7%;水果产量达36.3万吨,增长3.2%;水产品产量达3.1万吨,增长8.9%。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随着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各级各部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抓好产业扶贫、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金融扶贫等十项重点工作,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基础不断夯实,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44元,增长9.4%。

(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开展惠农补贴、科技推广、产业发展、农业改革、固定资产投资、农业防灾减灾等各类农业项目实施工作;双柏县、牟定县、姚安县被列为产地农产品初加工改革试点县,争取资金600多万元,建设组装式冷藏库总库51座,容量7600吨;楚雄市、禄丰县被省农业厅列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楚雄市、姚安县、大姚县、禄丰县列入中央“粮改饲”试点县,双柏县为省级农业产业发展补助粮改饲县,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积极引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86个,到位资金达311.2亿元,增长45.3%,占全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的31.0%,江西正邦集团、四川华西希望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楚雄;建立农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制度,对借助政策性担保机构贷款的农业企业实行1.5%的担保费补贴政策;持续深化楚雄州与云南农垦集团的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云南农垦楚雄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我州农业投融资的途径渠道。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稳定。随着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全年实现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增长11.5%。农产品加工蓬勃发展。全州共有各类农业园区17个,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全国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楚雄工业园区赵家湾生物产品加工区等3个园区被认定为第一批云南省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入驻重点企业共63户,元谋冬早蔬菜及热带水果产业园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农产品加工不断提升水准,绿色食品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户,全年实现增加值3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全年库塘蓄水达9.9亿立方米;巩固提升18.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96件,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63.4亿元;稳步推进重点水源工程,续建的大姚红豆树等15座大中小型水库已全面完工,南华代家箐、武定保处鲁、元谋依洒、永仁拉里么等4座水库正在进行工程扫尾,武定仁和等10座水库正在抓紧实施,双柏子石冲等5座水库已开工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州、县市、乡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全州共兑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36.9万元,受益农户4031户,带动购买各类农业机械4540台,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45个,作业服务面积44万亩;在管好用活全州现有9.4万口户用沼气池的基础上,新建大型沼气池3口,总投资2490万元,全州沼气容积总量达55.4万立方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3万吨。

(三)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试点取得新成效,全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14.9%;全年新增认定省级龙头企业20户,认定数量居全省第一,认定州级龙头企业41户,全州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8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77户);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3147个,带动农户17万户,发展家庭农场403个,种植、养殖大户分别达3316户和1.6万户。着力打造品牌农业。滇撒猪被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识农产品;“楚粳37号”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楚粳40号获全国粳米品种优质食味奖;目前全州有47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17个农产品获得“云南名牌”称号、45个农产品获“云南名牌农产品”,滇撒猪、云岭黑山羊、武定鸡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名羊名鸡之一;全年新增“三品一标”质量认证59个,全州累计有181户企业的396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3个、绿色食品221个、有机食品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举办现场培训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技术、农机使用维修、农村经营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17年全州农业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培训绿证学员1.1万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622人,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1.2万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2017年,全州组织897名农技人员参加省级能力提升培训,州、县培训农技人员774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7612户,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村17个,完成大春作物省、州高产创建57片、示范面积61.19万亩,大春粮食作物间套种71.7万亩,地膜覆盖62.9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34.3万亩;完成农机作业总面积875万亩,积极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面积7.4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个农机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开展水稻、玉米、麦类、豆类等的新品种选育、品系鉴定、品种展示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479万亩次,实施绿色防控示范推广53.6万亩,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以散养户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和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相结合的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加强产地检疫、畜禽屠宰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全州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明显。培育和孵化农产品电商企业70余户,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55个,打造了姚安百果园、元谋东方红葡萄庄园、永仁哲林芒果庄园等一批精品农庄。农村电子商务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末全州共有电商企业435户、个体电商1768户、各类电商销售平台(网店)2221个,全年网上销售额达7.5亿元,增长1.1倍,其中农特产品占80%以上;南华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初验,元谋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全州新建成投入运营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乡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83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464个。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薄弱。自然气候变化无常,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迫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存短板。一旦突发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遭受一定损失,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影响较大。

(二)农业稳定生产压力大。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向挤压,且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业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增加。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面还不够广,带动农户能力也比较弱;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仍然不多,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覆盖范围小,现代农业发展有待加快。

(四)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留在农村的大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不便外出的老人和孩子,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对最基础的农业产业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发展动能不足、供需桥梁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供给质量不高、经营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政策支持有差距等难题。

三、推动楚雄州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路和举措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3 张牌,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州由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转变。

(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同时坚持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第一要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二要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四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五要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总体目标,打好“绿色牌”,深入实施“绿色+”,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突出“稳粮、强畜、兴果、促特、融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到2018年末,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产品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应用能力显著增强,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38%左右,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 45%以上;土地流转率达15%以上。到2020年末,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4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 50%以上;一产增加值争取突破2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万元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5万吨左右,蔬菜总产量达230万吨,水果产量达50万吨,肉类总产量争取达60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0户以上;发展家庭农场200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6000个,农业专业大户达3万户;规模畜禽养殖场(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农作物秸秆饲料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采取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行动,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培强壮大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打造乡村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到2020 年全州乡村旅游总收入达 145亿元以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四)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到 2020 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200万亩。深入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加快推进小石门大型水库等重点水网工程建设和山区“小水网”改革。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到 2020 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0%以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开展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创建。

(五)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创建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到 2020年,全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 600 个以上。推进特色农产品“云品出滇”行动,抢占国内外农产品高端市场。实施兴林富民行动,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创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

(六)实施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建设工程。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发展“绿色+、特色+、互联网+”,巩固提升楚雄烟叶领先优势地位,做大做强生猪、肉牛、蔬菜、水果、核桃、中药材、花卉、食用菌“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培强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围绕市场需求,发挥气候生态优势,突出特色和错季生产,发展以优质粳稻为主的高原特色粮油产业。支持各地区发展区域特色突出、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农业“小巨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集中扶持发展一批年销售收入 1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和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农产品冷链仓储交易物流体系。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田头等产地市场。推进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县市、乡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覆盖全州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七)提升农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打好“区位牌”,实施开放农业升级行动,打造“云品”国际品牌,到 2020 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 5.8 亿美元以上。积极开展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及合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或示范基地。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八)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大对小农户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按照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生产托管、土地流转等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走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研究制定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培育多元化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提供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深化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建立资产收益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九)加强乡村产业振兴统计监测工作,为乡村产业兴旺发展,提供决策评估服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办法,即,完善顶层设计及部门统计工作,加强对乡村统计指标体系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设置的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共涉及22个指标,经与现行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共涉及1877个指标)比较,能纳入反映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指标不足十分之一,且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兴旺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则不能全面反映。原因是统计调查制度设计滞后。现行农村统计调查制度侧重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而对生活进步、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基本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统计调查制度还只是重点反映数量指标变化情况,而对质量效益,特别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指标偏少。因此,统计工作要在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方面,要出实招,见实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