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三农普数据看彝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1107002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2020-12-09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2020-12-09 发布日期:2018-11-07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从三农普数据看彝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楚雄州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获得了大量反映全州农村家底的基础数据,系统反映了农村新变化。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全州各级不断加大扶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显著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村面貌和乡村环境极大改善

(一)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取得新成就

1.现代交通条件大幅提升

2016年三农普数据显示,全州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乡镇共18个,占全部乡镇个数的17.5%。对比2006年二农普数据显示,全州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19个、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乡镇25个,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加快了沿线乡村的经济发展进程。

2.乡村公路建设质量显著提高

2016年末,在通村主要道路方面,80.2%为水泥路面,比2006年末提高74.0个百分点;其次13.3%为柏油路面,提高4.6个百分点;沙石路面的比重则下降56.4个百分点。在村内道路方面,70.8%为水泥路面,比2006年提高64.3个百分点;沙石路面的比重则下降48.5个百分点。

(二)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

1.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

2016年末,全州100%的村通电、通电话,分别比2006年末提高0.1、0.8个百分点,实现了城乡供电均等化,消除了通信盲点,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2.信息化水平快速攀升

2016年末,全州88.3%的村通宽带互联网,57.8%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信息化发展一日千里,农村电商从无到有,既丰富了农村生活,又助力了“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果

从乡镇层面看,2016年末全州94.2%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比2006年末提高9.3个百分点;93.2%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从村级层面看,全州32.3%的村实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比2006年末提高27.3个百分点;43.8%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比2006年末提高14.8个百分点。

(三)农村基本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1.农村文体活动更加丰富

从乡镇层面看,2016年末全州100%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9.7%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2.6%的乡镇有体育场馆;42.7%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

从村级层面看,2016年末全州27.4%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比2006年末提高20.6个百分点;58.6%的村有图书室(馆)、文化站,比2006年末提高45.9个百分点;47.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比2006年末提高27.5个百分点。

2.农村基础教育取得新进步

2016年末,全州100%的乡镇有小学、幼儿园或托儿所;35.0%的村有幼儿园或托儿所,比2006年末提高20.1个百分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从乡镇层面看,2016年末全州1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执业(助理)医师;90.3%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4.5%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

从村级层面看,2016年末全州91.3%的村有卫生室;43.6%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3.8%的村有村集体创办的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

4.农村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完善

从乡镇层面看,2016年末全州80.6%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46.6%的乡镇有以粮油、蔬菜、水果为主的专业市场;19.4%乡镇有以畜禽为主的专业市场;3.9%的乡镇有以水产为主的专业市场。

从村级层面看,2016年末全州37.9%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3%的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32.2%的村具有有营业执照的餐馆。与2006年二农普时期65.2%的村可以在村内买到化肥、49.5%的村到可以买到彩电的商店距离在6-20公里的情况比较,已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

二、当前乡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三农普数据充分反映出全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一)广泛宣传动员不够,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有差距,呈现上热、中温、下冷情况。

(二)重建轻管理较突出,大量基础设施建成后,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其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大。楚雄州集民族、贫困、高寒、山区于一体,全州仍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更显艰巨。

三、促进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基础和潜力也在农村。仍需各级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及时化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均衡配置,再创彝州“三农”工作新辉煌,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向农民宣讲清楚、解释透彻,让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愿望。

(二)从解决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找准切入点和着眼点,让农民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调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在稳定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建立政府投资、民间集资、社会赞助、能人援建等多远投资机制,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

(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运用法律、村规民约等综合方式,建立和完善乡村治理有效机制,既重建、更重管,还要把提高群众素质作为重点,真正把农村建成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关说明:

1.二农普时期资料为2006年全年,全州涉及54.83万农户、1050个村级单位和103个乡级单位;三农普时期资料为2016年全年,全州涉及52.97万农户、1095个村级单位、103个乡级单位。

2.两次普查的部分指标和口径有所不同,故选取重点指标进行比对,其余只进行文字叙述。

3.三农普涉及生产方面数据还未正式发布,故只对公报数据进行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