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雄州2017年前三季度从业人员及工资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531065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2018-06-01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2018-06-01 发布日期:2017-10-20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2017年前三季度从业人员及工资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部署,强化措施,努力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稳增长、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促和谐”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创新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各项改革,着眼全面小康实施精准扶贫,全州经济社会平稳增长,社会民生有效改善,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生活和社会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情况向好发展

(一)从业人员人数增长

全州四上企业从业人员11.05万人,比上年同期(下同)增加5624人,增长5.36%;从业人数比上半年末增加4016人,增长3.77%。从业人数增加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3.43万人,增加4191人,增长13.94%;房地产业7861人,增加1732人,增长28.26%;制造业3.04万人,增加1054人,增长3.59%;批发和零售业1.12万人,增加984人,增长9.68%。 从业人数减少的行业主要是:采矿业3996人,减少2568人,下降39.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763人,减少1605人,下降25.20%。

主要增减原因:一是纳入统计范围的四上企业124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92家,比上半年增加17家。二是建筑业主要是云南建投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年内搬迁入楚,促使全州从业人数增加和建筑业产值大幅增长。三是6县市三季度新增10家房地产业企业,全州房地产从业人数和劳动报酬大幅增长。四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制造业企业增加23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9家、家具制造业增加2家,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增加人数较多,制造业从业人数大幅增加。五是全州批发零售业单位增加63家,从业人数相应增加。六是州内继续化解采矿业过剩产能,实施关停小煤窑和小矿山的政策影响,有序引导相关企业退出,采矿业从业人数继续减少。七是从业人员的从业流动性受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数大幅减少。

(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继续增高

全州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0.81亿元,增加3.76亿元,增长13.89%;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8333元,增加2014元,增长7.65%。增减的主要原因是:受从业人数增加、工薪基础标准提高作用,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加,平均工资提高。从分行业门类看:

——工资总额主要增减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1.4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4.6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61.28%,房地产业增长32.59%,建筑业增长24.16%。下降较大的行业有:采矿业下降37.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17.8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因网报单位减少2家,从业人数减少90人而下降6.68%。

——平均工资主要增减的行业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9.8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24.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4.4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8.05%。下降行业仅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2.0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依然大。全州平均工资较低收入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业,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最低。三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州最高收入行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3.7倍,比去年同期(4.0倍)有所降低,但这种收入差距依然偏大,这与垄断行业与竞争激烈行业、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非市场分配方式与采用市场分配方式行业间的差别密不可分。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不稳定。全州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中小企业占大多数,这些行业季节性用工突出、行业门槛低、劳动力需求大,劳动强度较高、薪酬偏低,就业人员的波动和流动性较大。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的产业特点,服务业快速发展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仍是今后促进就业必须面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当前的科技进步、产业变革、集聚人才是推动社会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潮涌,要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在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的同时,要着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以结构的优化推动就业质量的提高。

(二)健全完善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工资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有效增加低收入劳动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撰稿:赵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