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变特色为优势,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促农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挖掘特色、培强主体、做长产业链”,打造出“冬菜、春果、夏菌(菇)、秋核桃”四季飘香和山地牧业、繁制种、辣木等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了全州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创建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成为我州稳增长、促增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一、楚雄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6年,全州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支撑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90.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0%;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2.93亿元,同比增长6.0%;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2.63亿元,同比增长5.9%,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并列第3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2%;全州完成农产品出口额4.15亿美元,占全州出口总额的81.76%;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81元,同比增长10.3%,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我州农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
冬菜:楚雄州围绕打造全国“南菜北运”和“滇菜外运”主要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和建设“滇中绿色大菜园”的目标,挖掘利用干热河谷地区冬季高温干燥的气候特点,大力发展以冬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2016年全州种植蔬菜127.41万亩,产量达207.19万吨,产值达45.78亿元;2016年全州外销蔬菜43万多吨,产品销往国内15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港澳、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元谋县蔬菜外销量占全省冬季蔬菜外销量50%以上。2016年全州蔬菜出口创汇实现3.8亿美元。
春果:楚雄州围绕云南省“西果东送”的目标,开发热区资源,以元谋、永仁、双柏等低热河谷区为主,巧打季节时间差,发展以云南红梨、早熟鲜食葡萄、青枣为主打造春夏早熟优质水果产业。2016年,全州发展优质特色水果面积47.8万亩、产量35.16万吨,其中,早熟鲜食葡萄亩均产值上万元。
夏菌:楚雄州通过野外保育扩繁和人工仿生扩繁、工厂化栽培等,培育食用菌扩繁种植和加工销售企业30余户,形成了近15亿元的食用菌产业规模,享有全省野生菌产量五分之一的席位,食用菌产量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州实施野生菌保育面积150万亩,林下采集野生菌1.63万吨、产值10亿元;发展18个品种的人工食用菌447.42万平方米,产量4.1万吨、产值5.26亿元。
秋核桃:楚雄州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多的优势,以大姚县“三台”核桃为主打品种,大力推进优质(有机)核桃栽培基地建设,全州现有2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大姚县“十里核桃谷”被国家认定为全国核桃产业中唯一的“核桃生物产业基地”、“楚雄市中山镇洼子村核桃基地”,占云南省已认定8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的25%。培育核桃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24户,打造特色经济林果产业链。建成核桃千年种子库,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乳生产基地。2016年全州核桃种植面积450.4万亩、产量5.17万吨、产值13.59亿元。核桃已成为山区农民的“养老保险基金”和“绿色银行”。
山地牧业:楚雄州畜牧业发展以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发展、促增收为目标,加快转型升级,畜牧业发展再创佳绩。2016年生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达384.53万头、37.84万头、107.27万只、2076.91万只,肉类总产量达40.5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打108.01亿元,猪、家禽、牛三个品种产品产值均超过1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比重达37.2%。2016年共有畜牧业规模经营户1502户,共出栏畜禽867.08万头只匹,占全州畜禽出栏总数的33.3%(年出栏肥猪100头以上、肉牛10头以上、肉羊100只以上、家禽1000只以上的)。2016年完成猪杂交改良49.55万胎,肉牛杂交改良8.37万胎,提供努比亚种羊4752只。
粮食:楚雄素有“滇中粮仓”之称。近年楚雄州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巩固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保障全州粮食安全,按照“主保安全、主推品种、主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在稳定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前提下,扩大饲料用粮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种植优良品种。2016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达388.12万亩,产量126.8万吨,稻谷良种覆盖率达100%。分县市看有5个县市全年粮食产量达10万吨以上,禄丰县、楚雄市两个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分别达20万吨以上;分品种看玉米、稻谷产量分别达40万吨以上。
烤烟:由于楚雄州土壤富含磷、钾,特别适宜烤烟生长,因此,我州不仅是云南省的烤烟主产地,也是全国主要卷烟企业辅料烟的生产基地。2016年烤烟种植面积达64.05万亩、产量达8.89万吨;优良品种K326、红花大筋叶种植面积占61.9%;连片种植基地共5771片、60多万亩;收购均价达30.32元/公斤,比上年提高0.7元/公斤,烟农户均收入2.53万元,实现烟叶税收5.75亿元。
“不仅如此,楚雄州繁制种、虾青素、特色林果、魔芋等特色产业也在竞相发展,百花齐放。”2016年完成各类粮经作物繁制种面积12.13万亩,繁育种子8.92万吨,产值14.08亿元。建成了占地约300亩的全球唯一一家可以运用开放式跑道水池和密闭光生物反应生产工艺及培养模式的雨生红球藻养殖及虾青素生产基地。发展花椒65.45万亩、板栗31.29万亩、膏桐37.43万亩、魔芋6.7万亩、油橄榄3万亩、油茶3万亩、辣木2.79万亩、花卉1.89万亩等。
二、楚雄州特色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挖特色,打造绿色产业。历届州委、州政府保持定力,接力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驰而不息,一任接一任,打造绿色产业,追逐“绿水青山生态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愿景。2012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决策,2013年,楚雄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此时,正处我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灌浆期”,懂“绿”的彝州人,凭借光热、水土、气候、生物资源富集等独特优势,紧锣密鼓,深做绿色产业集群文章,着力打造“冬菜、春果、夏菌、秋核桃”和繁制种、山地牧业、虾青素、辣木等系列特色优势产业。
(二)营环境,培育经营主体。主体强则产业强。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主体。近年来,我州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我州抓住工商资本纷纷下乡,寻找绿色财富梦的机遇,顺势而为,打出了“政策支持主体、招商引进主体、园区孵化主体、金融服务主体、科技培强主体”等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合拳”。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井喷”而出,2016年全州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5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61户,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24户;建设核心基地1000亩以上、具备“六有”标准的现代农业庄园48个;创建家庭农场165个;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36个;各类专业大户1.5万多户。
(三)抓品质,推进品牌建设。各地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行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从种苗培育、农资使用等方面采取一整套规范的措施,种植效益得到极大提升,还采取生物、生态、物理等措施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理,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安全。2016年全州累计有170家企业337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其中,有机食品19个、绿色食品164个、无公害农产品15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认定农产品原料种植基地78.59万亩。2016年末,全州累计有6个农产品获得“云南名牌”称号、38个农产品获“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47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滇撒猪、云岭黑山羊、武定鸡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名羊名鸡之一,大姚核桃、牟定腐乳、武定壮鸡、元谋番茄、姚安山药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姚核桃、牟定腐乳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白竹山茶、武定鸡被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识农产品。
(四)促融合,拉长产业链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个摆在农业产业化面前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对此,我州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多措并举在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上做文章,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纵向延伸,努力构建特色种养业的研发、种子种苗、种养、加工、销售环环相扣的全产业链。横向拓展,创新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挖掘大健康农业和养生养老、休闲观光等增值服务,开拓外延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价值链影响力,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拓展新的增值空间。2016年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74.07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2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1%和10.9%;全州纳入统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47个带动农户7157户,接待115.9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全州发展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64户,自建电子商务平台6个,农产品网上销售额2.6亿元。
三、楚雄州特色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6年全州特色农业发展投入合计达14474.04万元,虽然逐年增加,但分配到某项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仍存在投融资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整体得不到有效改善,各种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农业科技措施有效推广范围不大;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基地建设多而小,部分乡镇区域性规划存在着产业雷同,布局分散,“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2016年末,全州还有200多万亩耕地缺乏有效灌溉条件,高稳产农田仅占现有耕地面积的23.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8个、3个百分点。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2016年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仅有24户,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占全部农业企业数量的16.8%。
三是品牌竞争力不强。尽管在农产品品牌创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品牌数量日益增多,品牌价值也逐渐显现,但在国内省内同行业中大部分品牌认知度不高,市场效应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全州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件,农产品整体形象打造不够。
四是市场开拓不足。一是服务体系建设参差不齐,有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素质不高,有的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措施滞后,缺乏一个健全的支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农资市场,严重影响着绿色食品的生产。二是与产业化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建设和服务发展滞后。三是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发展滞后,电子商务起步晚,生产基地、产品加工、流通营销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三产融合发展不足。
四、下步工作对策建议
(一)打牢基础,夯实发展后劲。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利用空间,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加快流转法制化建设,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农业、进入农村,使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释放出活力,坚持培育、发展、壮大、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多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强化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要继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
(三)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优势品牌,继续主抓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加强对品牌的推广宣传,开发品牌的文化价值,着力提高特色农业品牌市场认知度。
(四)培育龙头,着力推进产业化发展。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要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探索创新企业联农惠农组织方式,扩大规模经营,与农户建立稳定的风险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持续增收机制等;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势头,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进程。
(五)强化服务,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从产前的种苗研发、信息收集和产品规划,到产中的标准生产、技术培训和农资供应,再到产后的包装保鲜、物流运输和市场营销,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最终建立一个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涵盖科技、金融、信息、物流、装备、质量安全等服务要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色农业才可能真正“特”起来“强”起来。
(六)促进融合,拉长产业链。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
(七)加大投入,促进特色农业长远持续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弱势产业,农业发展需要获得更多的投入与支持,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促进特色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各级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实行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民、业主投入为主体,信贷、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拉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特色农业产业。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承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信息科
地址:楚雄市鹿城东路281号 电话:0878-3389601 网站标识码:5323000023
滇ICP备20005621号
楚雄州公安局备案号: 53230102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