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雄州201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增长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601012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 发布日期:2018-03-02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201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增长



楚雄州紧紧抓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全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农村经济总量有新突破。2017年全州农业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1.8亿元,增长6.3%;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1.0亿元,增长6.3%。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0.3、0.3和0.4个百分点。

2.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29.1万吨,增长1.8%;水果产量达36.3万吨,增长3.2%;蔬菜产量达220.5万吨,增长6.4%;肉类总产量达44.0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达1.6万吨,增长6.7%;蜂蜜产量达1408吨,增长6.2%;核桃产量达5.8万吨,增长11.7%;野生菌采集量达1.8万吨,增长10.5%;水产品产量达3.1万吨,增长8.9%。

3.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各级各部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等十项重点工作,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基础不断夯实,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44元,增长9.4%。

(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1.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开展惠农补贴、科技推广、产业发展、农业改革、固定资产投资、农业防灾减灾等各类农业项目实施工作;双柏县、牟定县、姚安县被列为产地农产品初加工改革试点县,争取资金600多万元,建设组装式冷藏库总库51座,容量7600吨;楚雄市、禄丰县被省农业厅列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楚雄市、姚安县、大姚县、禄丰县列入中央“粮改饲”试点县,双柏县为省级农业产业发展补助粮改饲县,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采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专题招商、精准招商”等多种举措,引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86个,到位资金达311.2亿元,增长45.3%,占全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的31.0%,江西正邦集团、四川华西希望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楚雄;建立农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制度,对借助政策性担保机构贷款的农业企业实行1.5%的担保费补贴政策;持续深化楚雄州与云南农垦集团的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云南农垦楚雄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宽我州农业投融资的途径渠道。

2.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稳定。随着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全年实现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增长11.5%。

3.农产品加工蓬勃发展。全州共有各类农业园区17个,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全国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楚雄工业园区赵家湾生物产品加工区等3个园区被认定为第一批云南省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入驻重点企业共63户,元谋冬早蔬菜及热带水果产业园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农产品加工不断提升水准,绿色食品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户,全年实现增加值3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

4.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全年库塘蓄水达9.9亿立方米,完成蓄水计划的110%;巩固提升18.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96件,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63.4亿元;稳步推进重点水源工程,续建的大姚红豆树等15座大中小型水库已全面完工,南华代家箐、武定保处鲁、元谋依洒、永仁拉里么等4座水库正在进行工程扫尾,武定仁和等10座水库正在抓紧实施,双柏子石冲等5座水库已开工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州、县市、乡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全州共落实四级河长6038名,共设置河长公示牌2853块,各级河长共开展巡河22256次;全州共兑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36.9万元,受益农户4031户,带动购买各类农业机械4540台,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45个,作业服务面积44万亩;在管好用活全州现有9.4万口户用沼气池的基础上,新建大型沼气池3口,总投资2490万元,全州沼气容积总量达55.4万立方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3万吨。

(三)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1.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试点取得新成效,全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14.9%;全年新增认定省级龙头企业20户,认定数量居全省第一,认定州级龙头企业41户,全州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8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77户);累计发展发展农民合作社3147个,带动农户17万户,发展家庭农场403个,种植、养殖大户分别达3316户和1.6万户。

2.着力打造品牌农业。滇撒猪被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识农产品;“楚粳37号”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继“楚粳27号”、“楚粳28号”后成为云南省第3个超级稻品种,楚粳40号获全国粳米品种优质食味奖;目前全州有47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17个农产品获得“云南名牌”称号、45个农产品获“云南名牌农产品”,滇撒猪、云岭黑山羊、武定鸡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名羊名鸡之一;全年新增“三品一标”质量认证59个,全州累计有181户企业的396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3个、绿色食品221个、有机食品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3.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举办现场培训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技术、农机使用维修、农村经营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州农业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培训绿证学员1.1万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622人,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1.2万人。

4.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全州组织897名农技人员参加省级能力提升培训,州、县培训农技人员774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7612户,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村17个,有2名基层农技员获 “全国最美农技员”称号;完成大春作物省、州高产创建57片、示范面积61.19万亩,大春粮食作物间套种71.7万亩,地膜覆盖62.9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34.3万亩;完成农机作业总面积875万亩,积极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面积7.4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个农机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开展水稻、玉米、麦类、豆类等的新品种选育、品系鉴定、品种展示和示范推广工作,楚粳系列水稻品种在省内推广面积达370万亩,占全省适宜稻区的82%;完成粮经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1898.2亩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479万亩次,实施绿色防控示范推广53.6万亩,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以散养户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和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相结合的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加强产地检疫、畜禽屠宰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全州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明显。培育和孵化农产品电商企业70余户,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55个,打造了姚安百果园、元谋东方红葡萄庄园、永仁哲林芒果庄园等一批精品农庄;组织102户(次)农业企业参加南亚东南亚商洽会、第15届中国农交会、第13届昆明农博会、“云南特色·冬农魅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北京)展销会、云南省百县云品出滇等7场农产品推介活动及展会,签订各类合作协议86个,成功举办云南·元谋首届蔬菜种业博览会。

6.农村电子商务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末全州共有电商企业435户、个体电商1768户、各类电商销售平台(网店)2221个,全年网上销售额达7.5亿元,增长1.1倍,其中农特产品占80%以上;南华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初验,元谋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全州新建成投入运营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乡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83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464个。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薄弱。自然气候变化无常,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迫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存短板。一旦突发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遭受一定损失,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影响较大。

(二)农业稳定生产压力大。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向挤压,且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业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增加。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面还不够广,带动农户能力也比较弱;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仍然不多,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覆盖范围小,现代农业发展有待加快。

(四)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留在农村的大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不便外出的老人和孩子,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对最基础的农业产业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发展动能不足、供需桥梁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供给质量不高、经营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政策支持有差距等难题。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大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推进,继续以提高农业效益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纽带作用,引导广大农民有效对接市场;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保障农业提质增效;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四)优化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健全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协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和农机大户等为重点,以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为目标,强化科技培训,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整合资源搞好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鼓励大学生、农村知识青年、农村致富能人、农村创业者成为农业生产电商创业带头人,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熟悉互联网应用的市场主体,加快农业生产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五)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将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域优势,达到农业生产的最优化;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调减普通农产品供给,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更稳定和更具规模理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打造美誉度和知名度俱佳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支持发展农产品储运加工营销业、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进一步强化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任务中的规划监督、制定执行支农惠农政策、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信贷支持及鼓励动员民间资本参与等相应责任,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