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雄州推动县域经济稳健发展对策研究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601023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 发布日期:2018-01-04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推动县域经济稳健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是全州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州上下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全州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谋求特色发展,提升内在素质,全州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发展成效较为显著。

一、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经济规模壮大,强县支撑作用突出。2017年前三季度,全州县域完成生产总值667.84亿元,同比增长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6.35亿元,同比增长25.5%;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71亿元,同比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336万美元,同比增长13.7%。前三季度,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亿元的县市达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个,并刷新了十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均在20亿元以上。强县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十分突出。其中,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楚雄市和禄丰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252.03亿元和100.92亿元。增速排名前五的县中,增速最快的元谋县GDP增长速度达到12%,高于全州2.2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17年前三季度,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9.5:35.1:45.4变化为18.6:35.9:45.5,一产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二产上升0.8个百分点,三产上升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41%、46.59%、42%,分别拉动GDP增长1.12个百分点、4.57个百分点、4.12个百分点。县域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改善。县域工业规模继续壮大,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上年同期的154.4亿元增加到173.0亿元,增长10.9%,比全省快 1.8个百分点。到11月末,我州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332户,比上年同期净增4户,其中楚雄市、禄丰县、大姚县三县市企业数量就达161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达到527户。

(三)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新的增长点迅速形成。今年以来我州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开展项目入园落地、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的攻坚活动,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1-11月 全州固定资产投资1200.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6%,增速高于全省水平 7.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第二产业投资206.9亿元,增长8.2 %;第三产业投资858.6亿元,增长34.4%。全州县域施工项目个数达3793个,同比增长39.1%,本年新开工项目2650个,占施工项目个数的比重为69.9%。前三季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916.31亿元,增长35.5%;省外到位资金594.96亿元,增长32.9%。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研发基地,世界恐龙谷时空乐园,楚姚高速公路工程,中广核楚雄牟定安乐风电场工程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成。

(四)社会贡献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改善。2017年前三季度,县域完成财政总收入 71.8亿元,同比增长 23.4 %,增幅高于全州8.2个百分点;1-11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5亿元,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州1.7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2.8亿元,增长4.9%,增幅高于全州1.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40元,同比增长9.4 %,增幅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23361元,增长8.3%,增幅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业及非公经济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2017年前三季度,在房地产、金融、电信、物流、新型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03.8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房地产业同比增长7%,金融业同比增长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9%;批发零售业同比增长5.1%;住宿餐饮业同比增长7.9%。前三季度,全州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3.99亿元,增长10.8%,增幅快于全州GDP增幅(9.8%)1个百分点, 县域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2.5%。全州县域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供给侧改革、繁荣县域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制约我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一)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我州地处滇中腹地,特殊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条件,使得耕地资源紧缺,经济实力不强,基础条件较差,可用财力有限,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致贫因素叠加。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和脆弱状态,掣肘县域地区竟进赶超。特别是我州还有6个县仍是国家级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与全国全省同步发展的差距较大,强县富民的任务较重。

(二)转型发展的能力不强。一是产品结构存在“四多四少”。即普通产品多,高附加值少;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少;原材料产品多,终端消费品少;配套产品多,自主品牌少。二是工业拉动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特色产业不突出,大型支柱企业少,精深加工规模小,缺乏大项目支撑。同时产业投资比重低,项目跟进乏力。三是偏远山区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上,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水平不高,要素配置效率与创新发展的能力偏低,转型发展难度较大。

(三)软环境建设仍显不足。在改革发展中,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依然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如民资在金融、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特定领域尚未有效配置。在经济管理中,重视国有、外资企业,轻民营和小微企业;重政策制定,轻落实服务;重速度数量、轻质量效益。在要素供应中,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不通畅。其原因仍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开放的步伐,政务环境不能适应服务的要求,商务环境满足不了增效的需要。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和金融资源外流(存贷比偏低)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县域部分企业和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缺乏优质资产不能授信)的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五位一体统筹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我州县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战略推动和精细化推进,要持之以恒坚持近年我州所采取的"五个主题制度"六大攻坚战"510"”810"构二破三"调二提三"六轮驱动“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继续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二)抓住战略机遇开放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澜湄合作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等发展战略为云南带来的新机遇,着眼省内国内及南亚东南亚市场,紧抓扩大开放,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着力抓好“510”“810”“构二破三”“调二提三”的发展布局,用对外开放新思路、产业融合新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强动力,以全方位扩大开放添活力,进一步培育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争改革成果尽快见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商促开放,推进县域经济新发展。

(三)缩小县域差异协调发展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继续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大扶贫资金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突出产业扶贫,因地制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就业创业增加机会,推进农村改革赋权,完善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县域“五网”等配套基础建设,围绕构建高效便捷的路网、加快建设航空网、加快构建跨区域内强外联的能源网、构建安全可靠的水保障网和构建共享高效的互联网的总体要求,打好"五网"建设攻坚战,抢抓中央向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扶持和云南加快推进五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推进一批"五网"项目建设,进一步筑牢"十三五"跨越发展基础。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上,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加大企业创新研发,创新商业模式,配套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全州特色小镇建设,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统筹协调,促进全州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平衡发展。

(四)县域分类转型创新发展

以新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为指导,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县域分类转型发展,做强做大县域经济,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发展有特色的县域主导产业。要把投资作为重要的拉动力量,并着力扩大投资、消费和外贸等有效需求,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外贸的促进作用;认真开展好"调二提三"工作,着力调高县域产业投资(包含工业投资和园区投资)和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项目的质量和项目的效益,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项目投资工作。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继续做好“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按照“中国制造2025” 云南实施意见,加快重点行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继续推进我州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以工业经济扭亏增盈、企业申规达限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烟草产业持续下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战,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确保重点产业占GDP比重达70%左右。要千方百计缓解制约,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保障,围绕2018年精准脱贫的目标任务,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年度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不断提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五)严守生态红线绿色发展

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打造县域生态绿色森林城市,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和产出效益,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切实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全州县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