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雄州2012年至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601051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 发布日期:2017-03-13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2012年至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2012年—2016年,是第十一届州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工业强州”思想,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推动全州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全面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重点产业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州工业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6年末,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22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2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五年间,全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其中规上工业年均增长11.9%,分别超GDP年平均增幅0.6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2016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26.6%,比2011年末的35.5%下降8.9个百分点。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也成为三产快速发展的基础。

2016年末,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6.27亿元,比2011年增长73.4%,年平均增长11.59%;实现利税100.95亿元,比2011年增长27.3%,年平均增长4.05%;实现利润总额26.75亿元,比2011年增长22%,年平均增长4.94%。工业对全州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工业产品丰富繁荣了市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对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稳定社会就业、保障人民物质生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企业达318户,比2011年的123户增加195户;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共139户,比2011年的49户增加90户;产值超过十亿元的企业7户,比2011年的4户增加3户,分别是楚雄卷烟厂、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云南楚雄矿冶有限公司、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电网公司楚雄供电局、楚雄德胜煤化工有限公司,2016年7户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2%,是全州工业稳定运行的中坚力量。

(二)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动力转换成效明显

1.轻重工业结构优化。五年间,我州轻重工业均得到快速发展,且去“重型化”主导格局明显,正向着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发展。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产值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11年的53.2∶46.8发展为2016年的61.7∶38.3,5年间轻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8.5个百分点。

2.主导行业发生积极变化。五年来,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烟草制品业“独霸天下”的局面有所改变,冶金化工业巩固提升,主要行业位次发生积极变化。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成为支撑工业快速增长的因素,进一步稳固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016年末,烟草工业占比明显下降,已由2012年的41%下降到35%,烟草工业对全州工业经济负拉动、低增速的影响进一步减弱,减轻了工业经济增长的压力。

——新能源工业成为了我州工业的中坚力量。从2011年末建成的第一个风能发电企业至今,新能源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建设初具规模,2016年末,18户新能源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1.13亿元,同比增长105.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14亿元,增长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拉动增长3.2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建设成效明显

五年间,烟草、冶金化工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培植产业发展迅速,重点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16年,全州八大产业中涉及工业的烟草制品业、冶金化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实现增加值168.67,占全州八大重点产业增加值的33.5%,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重点产业对比表

单位:亿元

增加值

占GDP比重%

2011年

2016年

2011年

2016年

规模以上工业

125.97

211.68

26.11

24.99

烟草制品业

53.81

74.16

11.15

8.75

冶金化工业

37.22

48.88

7.71

5.77

医药制品业

2.45

12.15

0.51

1.43

食品、农副食品加工业业

4.49

25.35

0.93

2.99

新能源新材料

0

10.91

0

1.29

(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壮大

县域工业发展是楚雄州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五年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域工业加快发展,并初步形成各具特点的县域工业和产业集群。五年间,10县市规上工业普遍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超过20%以上的有7个县,姚安县、增速超30%以上,大姚县、楚雄市、禄丰县靠后。县域工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和强大动力。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表

单位:户、万元

县市

企业户数

增加值

2011年

2016年

增加

2011年

2016年

年均增幅%

楚雄市

43

85

42

794825

1136923

8.2

双柏县

7

25

18

19403

49668

27.7

牟定县

8

25

17

19322

53639

27.2

南华县

8

26

18

38366

112742

20.7

姚安县

4

19

15

7751

46810

32.3

大姚县

14

34

20

73320

109339

17.0

永仁县

5

19

14

8371

46458

26.3

元谋县

9

26

17

21470

83882

24.5

武定县

9

21

12

25222

96775

35.9

禄丰县

16

38

22

253990

208591

9.1

全州

123

318

195

1259658

2116754

11.9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实力不强

楚雄州工业经济总量小,重点产业基础薄弱,大企业、龙头企业少而且实力不强。2016年末,我州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18户,从数量上已超过大理、红河,但工业总量和企业规模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滇中4州市中,楚雄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在最后一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大产业、大园区、大企业、大品牌支撑,制造业落后,工业体系不健全。

(二)支柱单一

通过多年新产业的培植发展,重点产业发展较快,但还不能取代传统产业,烟草工业“一统天下”局面未能根本改变。由于楚雄州重点产业产品单一,产业配套能力弱,产业链不长,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楚雄州重点产业布局分散,县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资源整合难度大,难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发展,增加了道路运输、供排水、供电用能及电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了生产制造成本,减弱了市场竞争能力,产业经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

(三)投资不足

过去五年,楚雄州工业投资占全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2016年工业投资201.3亿元,仅占全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9.94%。其中:非电工业投资完成167.83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6.6%。工业投资不足,重大项目缺乏,严重影响工业发展后劲。

(四)创新能力低

楚雄州的工业主要是以资源加工型为主,发展粗放,技术含量低,粗加工产品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偏低,创业氛围不浓,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少。2015年科技年报反映,我州R&D经费投入占GDR的比重为0.29%,比全国(2.07%)全省(0.8%)分别低1.78和0.51个百分点,差距较大。一般而言,R&D投入强度在1%以下,技术创新属于使用技术阶段;达到1%—2%,技术创新属于使用改进技术阶段;超过2%以后则处于创造技术阶段。按此划分,楚雄还处于使用技术的起步阶段,自主创新道路还很长。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企业缺乏核心竞力,制约了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业竞争能力。

三、展望未来争朝夕,新常态下谋发展

展望“十三五”,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增加。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我州工业将充分吸收利用“十二五”发展经验,高起点上谋划新进步。

(一)找准经济定位,拓展发展空间

精准定位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层级,打好区位优势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省委、省政府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为我州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州确定了“主动融入滇中、带动滇西发展”的战略定位。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合作,巩固提升烟草和冶金产业,大力发展石化、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商贸物流、先进制造和新兴服务业,构建完善工业体系,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确保全州工业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总量在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二)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

针对我州工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按照全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围绕“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做好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化解工作和商品房去库存工作,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物流成本、土地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着重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短板。重点发展节能、低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坚持走低碳发展、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之路。同时要引导现有企业加快对耗能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尤其是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平衡发展,形成互为推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

(三)加大工业投资,推动重点项目的建设

工业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必须有项目的带动,产能的扩张,进一步加快推动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围绕铜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钛及钛材新材料产业链,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及配套产业链等10条特色产业链精准招商,通过招强引大,长短结合,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解决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四)深化企业服务,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工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仅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政府应在遵循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下,积极履行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配置好生产要素,解决好资金难、批地慢、配套弱、环境差、用工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更加注重政策的引道和资金的扶持实效,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和预警监测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运行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