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楚雄州委和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争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强化企业节能监督管理,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量突破80万吨标准煤,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三五”节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特点
(一)能源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至2016年期间,州委州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落实的同时,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工业企业,促使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迅猛增加,能源消费总量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2016年末,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17户(不含大唐观音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比2011年的123户增加194户,年均增加39户,平均增长20.8%。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91.50万吨标准煤,五年累计达950.40万吨标准煤,比2011年增长12.2%,年均消费量达190.08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3%。2012年至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及增长情况如下图:
(二)煤、电、焦消费量超过九成。在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中,原煤终端消费量达71.44万吨,原煤终端消费标准量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32.3%;焦炭消费量达65.25万吨,标准量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39.2%;电力消费量达24.3亿千瓦时,标准量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20.0%。煤、电、焦消费量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1.5%,比2011年的煤、电、焦比重回落4.6个百分点,年均回落0.92个百分点。
(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下降。2016年全州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55.25万吨标准煤,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1.1%,比2011年回落3.1个百分点,年均回落0.62个百分点。2012至2016年全州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消费能源780.95万吨标准煤,年均消费量为156.19万吨标准煤,五年累计增长9.5%,年均递增1.8%。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增速远远高于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速,两个行业五年累计分别增长62.1%和84.9%,年均分别递增10.1%和13.1%。
(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烟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在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烟与非烟的比重为35:65,与2011年相比,烟草制品业增加值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年均降低1.5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9%,2012至2016年五年累计下降36.8%,年均下降8.8%。2012年至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及增降情况如下图:
十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呈“一增九降”,除大姚县增长1.8%外,其他九县市单位增加值能耗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永仁县、楚雄市和元谋3个县降幅在20%左右,双柏县、牟定县、姚安县和禄丰县降幅在15%左右,南华县和武定县降幅在10%以下。
(五)规模以上工业节能量突破80万吨标准煤。随着全州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和节能重点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量累计达到86万吨标准煤,年均节能量17.2万吨标准煤。五年期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累计节能量占全社会节能量的比重达39.1%,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六)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普遍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节能政策措施,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强能源管理,减少加工转换损失,全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加工转换效率处于一个较高水平。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工转换投入能源115.12万吨标准煤,比2011年下降16.5%;产出能源92.47万吨标准煤,比2011年下降17.4%;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80.3%,比2011年(81.2%)降低0.9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效率达到25.8%,比201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原煤入洗效率达到85.0%,比2011年降低0.3个百分点;炼焦与制气效率达到96.3%,比2011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结构节能空间收窄,节能难度加大。尽管全州节能降耗在 “十二五”期末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节能降耗资金投入不足,节能监察、监测能力落后,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节能难度逐年加大。随着“十二五”期间技术节能手段大都付诸实施,节能空间不断收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不断增加。“十三五”将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常规节能措施空间受限,推进难度将越来越大。
(二)节能技改资金投入不足。近两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特别是重化工业,亏损面大,主体装置运行时间减少,企业的节能技改投入锐减;州级财政无节能专项资金安排,仅能争取到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扶持,对企业实施节能技改的引导、带动作用不强。
(三)节能降耗工作有待加强。一是企业节能降耗工作重视不够。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我州主要行业(冶金、化工、煤炭)的产品价格总体在低位徘徊的趋势没有较大的改变,部分企业低效益运行,节能降耗所需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短期内难显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社会效能。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对节能降耗投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不高,使节能降耗工作推进难度加大;二是部分地方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节能降耗工作仅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存在被动应付、畏难情绪。在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对节能工作重要性认识有所下降,“重发展、轻节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节能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懈,对节能目标责任的约束性重视程度降低。
(四)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弱。目前,我州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不广泛,部分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融资困难,在推广应用节能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相对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生产线、降低工业单耗水平、实现结构节能是工业节能的突破口。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结构,规划和储备一批对全州工业结构调整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二是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拉长产业链条的产品、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或产品倾斜,使传统产业向规模化和高效化方面快速迈进。
(二)加大节能科技投入,加强企业节能管理。一是加大节能科技投入。制定实施年度节能技改计划和重点耗能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加大节能技改工作力度和节能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主要耗能产品单耗水平稳步下降,实现重点节能。二是引进和培养节能降耗技术人才。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经常性监督、调控,强化能源政策的导向作用,督促重点企业建立完善的节能机构,引进和培养节能降耗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抓起,把节能降耗任务量化到每个车间和个人,减少设备和流程中的能源过多浪费,以达到企业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是建立完善用能管理和工作责任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四是要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察和能源审计,加强基础管理,抓好各个环节的节能。五是切实抓好节能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要把节能技术开发作为科技投入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开发、引进和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推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的应用。
(三)提高招商项目质量,严控新上项目准入条件。招商方式决定项目质量,进而影响未来经济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时,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从培育产业集群出发,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产业招商,着力拉长和加宽现有产业的产业链,在增量发展中调优结构,降低工业能耗强度。在制度保障上,要完善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把好项目落地关,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低效益、高排放项目的准入制度,建立和引进重大用能项目的能源使用评价和技术水平评价制度,提高高耗能项目的准入条件,对符合有关产业政策,但年耗能较大的新建项目,必须开展节能评价,项目达不到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的,不得审批和核准。
(四)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密切关注新增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状况。我州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多,综合能耗占比大,消费量占比超8成,加强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是推进全州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领域,要结合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密切关注六大高耗能行业的生产情况和新增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状况,在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使企业在单位能耗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承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信息科
地址:楚雄市鹿城东路281号 电话:0878-3389601 网站标识码:5323000023
滇ICP备20005621号
楚雄州公安局备案号: 53230102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