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雄州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601059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 发布日期:2017-02-27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



2016年楚雄州各级涉农部门抓住蓄水较好和雨水恢复正常的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技术服务指导,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抓实粮食生产工作,保持了自2010年特大干旱之后粮食产量“六连增”,实现“十三五”粮食生产良好开局。 一、2016年粮食生产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8.1万亩,实现产量126.8万吨,与上年相比全州粮食播种面积增加2.2万亩,增长0.6%;产量增加1.9万吨,增长1.5%;平均单产增加3.0公斤,增长0.9%。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与前五年的平均生产水平相比,全州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9.0万亩,增长5.2%;产量增加8.7万吨,增长7.3%;平均单产增加6.6公斤,增长2.1%。

从分季生产情况看:夏收粮食面积157.9万亩,实现产量29.8万吨。夏收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0.9万亩,同比增长0.6%;产量增加0.8万吨,同比增长2.7%;秋收粮食面积230.2万亩,实现产量97.0万吨。秋收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1.3万亩,同比增长0.6%;产量增加1.1万吨,同比增长1.2%。

从分品种情况看:谷物播种面积293.4万亩,产量107.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9%、1.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78.6万亩,产量4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3.2%;小麦播种面积55.4万亩,产量10.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3.0%;玉米播种面积114.8万亩,产量45.7万吨,同比播种面积下降0.3%、产量持平。豆类播种面积77.0万亩,产量1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2.9%。其中:大豆播种面积8.1万亩,产量1.6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1.1%;蚕豆播种面积49.4万亩,产量8.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3%、2.3%;豌豆播种面积14.1万亩,产量1.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9%、7.4%。薯类播种面积17.7万亩,产量(折粮计算)6.1万吨,同比分别下降6.2%、4.5%。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13.2万亩,产量4.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0%、1.9%。

从分县(市)的生产情况看: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长最高的是牟定县,增长1.1%;粮食产量同比增长最高是楚雄市,增长1.9%。

楚雄州2016年粮食产量完成情况表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比上年增减(%)

粮食产量 (万吨)

比上年增减(%)

楚雄州

388.1

0.6

126.8

1.5

楚雄市

58.3

0.0

21.1

1.9

双柏县

30.9

1.0

8.4

1.7

牟定县

35.6

1.1

10.7

1.8

南华县

38.0

0.6

12.4

1.6

姚安县

26.5

1.0

10.2

1.8

大姚县

47.0

0.4

14.7

1.2

永仁县

21.4

0.5

6.2

1.0

元谋县

25.0

0.1

9.2

1.0

武定县

41.5

0.2

12.7

1.0

禄丰县

64.0

0.9

21.2

1.6

二、粮食产量增产的有利因素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年初楚雄州人民政府印发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意见》,并于11月上旬对全州十县(市)的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水稻高产示范区、高产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

(二)粮食面积稳步增长。2016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8.1万亩,与上年相比全州粮食播种面积增加2.2万亩,增长0.6%;因粮食播种面积增长带动粮食产量增加0.7万吨,占全年粮食增加量的36.8%。

(三)防灾减灾措施有力。截至2016年12月28日,全州库塘蓄水9.71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0.68亿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多1.8亿立方米。全年降雨量981毫米,比上年增加115毫米。农业、气象、水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到位,及时抓好了库塘蓄水以及极端气候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减轻自然灾害给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

三、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粮食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优。全州的粮食主要以传统的水稻、玉米为主,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品种、有特色的杂粮品种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玉米生产过剩,市场价格始终在低位运行,影响种植收益。

(二)基础设施有待增强。尽管全州农业基础设施在各级涉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降雨量的多少仍然是决定粮食收成的重要因素。

(三)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户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相关的认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承担市场经营风险较大以及担保、贷款支持难的影响,制约了发展大规模种植的积极性。我州目前的粮食生产仍以家庭分散种植为主,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

四、促进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要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契机,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做好粮食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着力抓好市场需求旺盛的地方名特优粮食作物生产,逐步降低玉米面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二)稳定粮食生产。通过稳定种粮面积,落实重大科技增粮措施提高单产增效益,继续抓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集中育秧育苗、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良法配套等增粮增收科技措施落实。充分利用蓄水形势好的有利条件,重点抓好水稻面积恢复性增长、优质稻生产。要做到一年生产、二年准备,及早做好以良种为主的农资就位。

(三)推进粮食生产产业化。一是要加强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培育,要以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为载体,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为重点,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应用粮食新品种、新技术、使用新农机的新型农民主体,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二是要全面推广“公司 基地 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行模式,实现“产、供、加、销”一条龙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粮食生产产业化。

撰稿:谢家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