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雄州城乡劳动力流动阶段性特征与对策建议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601078 公开范围:公开 生效日期: 主 题 词: 文  号: 著录日期: 发布日期:2016-10-28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城乡劳动力流动阶段性特征与对策建议



经济周期波动对于就业形势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都会对就业造成影响。近年来,我州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促使全州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加快,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对劳动力的需求曾经出现上升态势,但随着社会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城乡就业和劳动力流动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稳步发展社会经济,进一步促进就业成为当下热点问题之一。以下是对楚雄州现阶段城乡劳动力流动阶段性特征作一些思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楚雄州城乡就业基本情况

(一)楚雄全社会就业人员基本情况

2010年—2015年楚雄州全社会就业人数总体呈现稳中有减的趋势,2015年比2010年减少3.30万人,2012年就业人数最多,达到172.65万人。州内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减少,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相应提高的趋势。

楚雄州全社会就业人员情况表

年度

就业人数

(万人)

其中:乡村第一产业

就业人数(万人)

乡村第一产业就业

人员比重(%)

2010年

168.89

109.37

64.76

2011年

169.53

107.49

63.40

2012年

172.65

106.70

61.80

2013年

167.17

101.15

60.51

2014年

170.17

99.60

58.53

2015年

165.59

97.93

59.14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年统计公报和《楚雄统计年鉴》

(二)乡村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

1. 州内乡村就业人员基本情况。2010年—2015年全州乡村劳动力在州内就业人数总体虽然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但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且比重提高。在全部乡村就业人数中,女性就业者比重分别是47.62%、47.62%、47.59%、47.44%、47.37%、47.30%,比重呈现平稳略降的趋势。2012年乡村就业人数最多,达到138.41万人。

2010年—2015年楚雄州乡村就业人员产业分布情况

年度

年末就业

人数(人)

其中:

女性(人)

产业分布

第一产业

(人)

第二产业

(人)

第三产业

(人)

产业人数结构比

2010年

1383590

658807

1093680

115881

174029

79.05:8.37:12.58

2011年

1377731

656083

1074910

127572

175249

78.02:9.26:12.72

2012年

1384124

658677

1066987

134221

182916

77.09:9.70:13.21

2013年

1308814

620926

1011490

129022

168302

77.28:9.86:12.86

2014年

1293961

612913

996029

132053

165879

76.98:10.20:12.82

2015年

1281703

606198

979340

134340

168023

76.41:10.48:13.11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年《楚雄统计年鉴》

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2010年—2014年的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速分别是11.63%、3.72%、11.55%、5.82%、4.1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但增幅趋缓;农村外出务工女性逐年增加且比重趋向提高,女性外出务工人数比重分别是22.56%、21.57%、22.34%、21.65%、22.82%,女性外出务工人数总体年均增速6.56%,比全州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速快0.3个百分点。

2010年—2015年楚雄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情况

年度

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人)

外出务工

人数(人)

增速

(%)

其中:

女性(人)

增速

(%)

女性比重

(%)

2010年

1463603

289164

11.63

65243

3.41

22.56

2011年

1461774

299916

3.72

64696

-0.84

21.57

2012年

1465428

334542

11.55

74734

15.52

22.34

2013年

1478559

354018

5.82

76656

2.57

21.65

2014年

1473974

368615

4.12

84124

9.74

22.82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年《楚雄统计年鉴》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批零、住餐、居民服务和自身熟悉的种养业等这些吸纳劳动力较强的行业,使得从事第一、三产业人数比重逐年提高,加之采矿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劳动力需求降低,第二产业人数比重下降。

2010年—2014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产业分布

年度

第一产业

(人)

第二产业

(人)

第三产业

(人)

产业人数结构比

2010年

24768

113190

151206

8.57:39.14:52.29

2011年

27188

120250

152478

9.07:40.09:50.84

2012年

28742

133138

172662

8.59:39.80:51.61

2013年

33481

142274

178263

9.46:40.19:50.35

2014年

35124

144531

188960

9.53:39.21:51.26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年《楚雄统计年鉴》

(三)单位就业人员基本情况

由于受州内外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的影响,自2013年起州内单位就业人员人数逐年减少,其中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和建筑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第三产业中的批零、金融、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同时第一、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015年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就业人员总体比重呈现提高趋势,分别是33.11%、33.54%、31.57%、33.35%、36.41%和36.07%。

2010年—2015年楚雄州三次产业单位就业情况

年度

就业人数

(人)

其中:女性

(人)

第一产业

(人)

第二产业

(人)

第三产业

(人)

产业人数结构比

2010年

162722

53878

3496

59710

99516

2.15:36.69:61.16

2011年

166646

55893

2791

59420

104435

1.67:35.67:62.67

2012年

180090

56848

2605

72833

104652

1.45:40.44:58.11

2013年

187632

62581

1640

71844

114148

0.87:38.29:60.84

2014年

184260

67097

2112

66427

115721

1.15:36.05:62.80

2015年

179327

64683

2316

59332

117679

1.29:33.09:65.62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年《楚雄统计年鉴》

(四)失业、小额担保扶持创业情况

1.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基本情况。2010年—2015年期间,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33%左右,其中女性失业者人数有增有减,但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2010年—2015年楚雄州城镇失业人数登记情况

年度

期末登记失业人数(人)

其中:

女性(人)

女性比重(%)

长期失业者

(人)

登记失业率

(%)

2010年

10933

2895

26.48

1750

3.25

2011年

12643

1961

15.51

1750

3.30

2012年

13022

2473

18.99

2246

3.32

2013年

13918

3026

21.74

2718

3.33

2014年

13534

1776

13.12

2059

3.33

2015年

14163

2162

15.27

2250

3.33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楚雄州人社局

2. 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基本情况。虽然上级下达贷款计划各年不相同,但2015年实际贷款人数和金额与2010年相比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情况

年度

实际贷款

贴息金额

(万元)

人数

(人)

金额

(万元)

2010年

3378

19239

1124

2011年

4454

31302

2850

2012年

5795

38017

4384

2013年

6520

42173

6327

2014年

6668

41299

17472

2015年

4112

28144

3592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楚雄州人社局

(五)个体工商户基本情况

2010年—2015年全州个体工商户和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年均分别增长6.94%和7.74%,其中:城镇分别下降7.43%和1.30%,农村分别增长18.01%和15.49%。

2010年—2015年楚雄州个体工商户情况

年度

户数(户)

就业人数(人)

合计

城镇

乡村

合计

城镇

乡村

2010年

63135

34946

28189

120896

65191

55705

2011年

68113

38050

30063

122713

67534

55179

2012年

70781

34886

35895

128283

65466

62817

2013年

73038

33654

39384

144588

66690

77898

2014年

81741

35015

46726

161490

71134

90356

2015年

88285

23755

64530

175509

61063

114446

注:1.表中数据来源于楚雄州工商局各年年报数据;

2.2015年注册登记口径变化,“城镇”是指城关镇,城关镇外的区域为乡村,与2014年及以前有较大差别。

2010年—2015年全州个体工商户从事采矿业人数减少,第二产业人数比重降低;而从事批零、住餐、居民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这种趋势在城镇区域表现更加明显。

2010年—2015年楚雄州个体工商户产业分布情况

年度

三次产业户数(户)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人)

产业人数结构比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2010年

848

5230

57057

2304

11866

106726

1.91:9.82:88.28

2011年

1515

5029

61569

3390

11476

107847

2.76:9.35:87.89

2012年

2178

4569

63944

4901

11382

112000

3.82:8.87:87.31

2013年

2482

4806

65750

6991

13429

124168

4.84:9.29:85.88

2014年

2939

4557

74245

8772

12622

140096

5.43:7.82:86.75

2015年

3037

4841

80407

7891

13729

153889

4.50:7.82:87.68

其中:城镇个体工商户

2010年

172

2673

32101

373

5325

59493

0.57:8.17:91.26

2011年

432

2597

35021

976

5552

61006

1.45:8.22:90.33

2012年

493

2176

32217

1096

5071

59299

1.67:7.75:90.58

2013年

553

2109

30992

1167

4797

60726

1.75:7.19:91.06

2014年

554

2180

32281

1248

4984

64902

1.75:7.01:91.24

2015年

214

1309

22232

494

3302

57267

0.81:5.41:93.78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楚雄州工商局各年年报数据

二、楚雄州城乡劳动力流动阶段性特征

(一)州内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人数持续增加。从2010年-2015年楚雄州全社会就业人数变化中可看出,受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增大的影响,就业人数起伏不定,就业人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剩余(或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人员和新增劳动力中的部分继续向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流动,致使全州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全州个体工商户就业人数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就业人数减少,也反映出返乡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乡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和全州经济增长压力的加大。

(二)女性劳动者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流动增加。在乡村就业人员中,2010年—2015年在州内就业的乡村女性劳动者呈现逐年减少,比重趋于下降;而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就业人数和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在各年末登记的城镇失业人数中,女性比重呈现下降趋势,都表明近五年来全州女性(主要是农村女性)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流动增加,在乡村区域和第一产业内就业人数有所减少。

(三)流向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新变化。流动能力较强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就近就地(即在州内乡村范围)就业人数逐年减少,进入城镇务工的人数继续逐年增加;但所从事的行业也显现出新的变化——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三产业人数增加,以及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因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用工需求下降而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较快增长,即部分劳动力从第二产业主要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四)劳动力流动和流向客观反映经济发展趋势。2012年全州全社会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是近五年来最高的,自2013年起,受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先行表现出增速趋缓,以及城镇单位下岗人数失业人数增加;同时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用工需求降低,就业岗位减少,全社会就业人数走低。劳动力流动性较弱的单位就业人员在2013年达到五年来的最大值后,2014年—2015年两年间单位就业人员连续减少。

三、 存在问题

(一)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劳动力向外流动。我州2010年—2015年生产总值增速分别是11.3%、12.4%、12.8%、10.6%、11.0%、10.1%,其中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全社会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均达到近五年来的最大值,从2013年起就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以及单位就业人数也如此)。从数据来看,全州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具有一定惯性,无论是全州经济发展还是就业人数变化都表现出下行的特征,促进就业难度加大,劳动力向外流动行为减少。

(二)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经济结构变化。五年来全州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发生着潜在的渐进式转变,由此组成的经济结构也发生变化。三次产业构成变化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不断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降低。随着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并且城乡差距有所缩小。目前全州处于低端就业市场上的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专项技能缺乏的农村劳动力、普通工人和简单体力劳动者,其素质相对于全社会需求而言整体偏低。而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劳动力技能和水平要求提高、城乡经济发展环境对劳动力的素质也要求相应提高不相适应。

(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总体劳动力市场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显得较为严峻。首先是全州高校毕业生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待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叠加,高校毕业生群体规模呈现扩大趋势;其次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下岗工人会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州淘汰落后产能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些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再次是农民工就业人数依然庞大——与有限的劳动岗位需求相比,返乡的农民工很难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四)未来五年劳动适龄人口持续增加。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州未来五年的劳动年龄人口(不考虑外来人口),五年来,全州城乡劳动力资源数逐年增加,并且劳动年龄人口还将在未来五年内继续增加,特别是未来三年内劳动年龄人口较多,若社会经济维持目前发展水平,就业压力相对也较大。

年 度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劳动年龄人口(万人)

180.42

181.93

182.93

183.55

184.54

185.48

年 度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劳动年龄人口(万人)

186.33

187.27

186.54

185.62

185.49

注:表中数据为依据全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推算数

四、对策建议

(一)采取更加积极的创业创新就业政策,促进重点群体更好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面对今后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势,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好就业创业各项工作,推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迈进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能适应大学生就业愿望和就业需求、就业预期的中高端岗位,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创业热情,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更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好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

(二)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改革,不断完善各项就业政策措施。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动摇,尊重劳动者和企业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要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和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重点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有免费培训机会。主动将就业扶持政策送到企业,为转岗职工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政策促就业的实效。

(四)加快发展经济,拓展就业空间。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加快双创发展步伐,实现产业创新升级,促使经济稳步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空间,重点在餐饮住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等方面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鼓励更多的人员从事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服务业;开发不同层次的公益性岗位,吸引一部分人员从事城市建设与管理。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物流产业层次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更多人员就业,以就业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