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级一号文件精神,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稳步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恰逢风调雨顺之年,全州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 一、上半年农业农村发展成效及特点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5.4%;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5.3%;增幅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
2.夏收粮食稳中有增。有效降水相对调匀,年初两次降雪、降温杀灭了越冬病虫虫源,对夏收粮食作物整体收成带来利好影响。全州夏粮播种面积达157.9万亩,增长0.6%;实现产量29.8万吨,增长2.7%;平均亩产增加3.8公斤。
3.蔬菜生产情况良好。积极依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契机,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生产,全州蔬菜播种面积达66.9万亩,增长5.0%;实现蔬菜产量111.8万吨,增长6.1%;平均亩产增加17公斤。
4.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由于各级加强疫病防控,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州生猪出栏增长7.7%;牛出栏增长5.9%;羊出栏增长6.5%;家禽出栏增长7.4%。
5.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州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7.6万亩,育苗面积1942.8亩,植树1031.8万株。
6.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发展水产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农业举措,特别是年初以来有效降水相对调匀、库塘蓄水较为理想,渔业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州水产品产量达15621吨,增长10.4%。
(二)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全州新增农产品“三品”认证9个,累计已有157户企业的30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三品一标”认证,有8个农产品获得“云南名牌”称号、33个农产品获“云南名牌农产品”、47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三)农产品营销渠道不断拓展
成功组织77户农业龙头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展会现场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目前全州农产品电商企业已发展到60户,上半年实现网上销售额7563万元,其中网络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4户。
(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列入2016年脱贫摘帽的牟定县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990万元,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05亿元,落实易地扶贫融资贷款7.8亿元、使用1亿元;抓好2015年启动的6个扶贫整乡推进项目,争取2016年整乡推进项目12个;扎实推进2015年度22个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启动实施2016年度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60个;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165个集中安置点已开工153个,计划分散安置的5790户已全部开工建设安居房;共争取中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6.8亿元,州县两级投入扶贫资金2亿元,争取扶贫到户贷款计划10亿元。
(五)农业生产条件得到继续改善
1.气候条件总体向好。据州气象台资料,截至6月中旬全州平均雨量达190毫米,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比历年同期多18毫米;尤其是5月1日至6月13日全州平均雨量达143毫米,比上年同期多129毫米,比历年同期多27毫米。据州水务局资料,截至6月28日全州蓄水量达4.8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1.5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蓄水计划的53%。
2.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据州水务局资料,截至4月末,全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6亿元,投入工日3595.2万个,完成土石方3438.2万m3,完成砼118.8万m3;修复水毁工程144处,新修和清淤防渗渠道361.6km,加固堤防68.2km,疏浚河道37.5km,除险加固水库278座,新修维护塘坝219处,新修维护水窖(池)34420个;新增蓄水能力3411.6万m3,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5.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5km2,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8.2万人。
(六)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为夺取农业好收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据州农业局资料,截至6月中旬,各级下达惠农政策资金合计2953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00万元;中央基础母牛扩群项目资金862万元;农业保险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资金1576.5万元;中央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23261万元;农业保险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617.5万元;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250万元;产粮大县水稻、玉米保险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60.6万元;州级农业保险补贴资金411.2万元。
(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楚雄调查队资料,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3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98元;同比增长11.0%,排在全省第3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与加强,但仍难以脱离靠天吃饭的现实。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相对频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过大,上半年达九成以上,影响了其它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而种植业和畜牧业受到自然生产条件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技推广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受体制改革冲击,基层农业科技机构出现缩减、合并,部分科技人员流失,同时科技经费、投入仍然不足,新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
(四)农村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由于历史的轻农原因和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继续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同时许多青年回乡创业、创新发展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加之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仍较突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好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同时扩大农业投资来源,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二)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转变发展理念,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角度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为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各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机构建设、配齐基本科技服务人员,加大实用科技技术推广支出。继续举办各层次的科学技术培训,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服务,把科学种养等实用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四)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全面深化各项涉农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促进全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居住环境优美、产业发展集群高效、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和谐稳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承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信息科
地址:楚雄市鹿城东路281号 电话:0878-3389601 网站标识码:5323000023
滇ICP备20005621号
楚雄州公安局备案号: 53230102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