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楚雄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一季度经济发展“开门红”工作方案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31条措施,抢抓机遇,突出优势,优化结构,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着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门红”。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向好。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5.2%;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5.2%。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二)畜牧业是第一季度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各地抓住元旦、春节肉类消费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及培育养殖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州季末生猪出栏116.4万头,增长7.2%;牛出栏10.9万头,增长6.5%;羊出栏33.4万只,增长7.4%;家禽出栏606.9万只,增长7.4%;肉类产量达13.3万吨,增长7.5%。
(三)蔬菜生产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撑。我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低热河谷地区光热资源优势,抓实冬早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全州蔬菜种植面积达61.8万亩,增长3.4%;产量(含食用菌)达97.6万吨,增长5.2%。
(四)积极争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效果明显。我州以建设绿色楚雄、美丽彝州为目标,多措并举开展造林绿化提升工作,第一季度全州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0万亩,增长79.9%;完成育种育苗面积2622.1亩,增长22.5%。
(五)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力促春耕备耕稳步推进。据州农业局农情统计,截至3月末,我州已积造农家肥638.5万吨,增长1.5%;就位农药796吨,下降25.1%;就位水稻良种3020吨,下降3.7%;就位玉米良种2184吨,下降12.5%;就位马铃薯种14335吨,增长47.1%。
(六)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楚雄调查队资料,第一季度我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6元,增长9.4%,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二、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不匹配。我州近几年来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农业经济总量占比也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大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不能与城镇化水平较好匹配。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城镇化的进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基本匹配的,但与工业化发展程度比较起来,农业现代化推进程度仍然较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农业结构调整仍需努力。农业结构优化仍未达到理想水平,普通农户的种植生产仍存在盲目性摸索的现象。如部分蔬菜品种过度生产、供求失衡,在缺少信息交流的情况下极易立刻更换种植品种,从而引发产品结构调整。但此类调整并不能有效优化农业结构,反而会影响农民增收。
(三)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适龄劳动力多向二、三产业转移,涉农劳动力人数逐年下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将新型城镇化中的工业产品生产市场、农业产品消费市场、服务业市场着力向农业农村辐射延伸,带动农业特色产业、涉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物流运输等发展壮大,拓宽农村产业业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注重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和政府的导向功能,因地制宜规划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更好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壮大主导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政府多管齐下,部门通力协作。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各类人群向职业农民转变。积极推广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承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信息科
地址:楚雄市鹿城东路281号 电话:0878-3389601 网站标识码:5323000023
滇ICP备20005621号
楚雄州公安局备案号: 53230102000509号